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京报馆开拓中国新闻理论

  宣南是旧时颇具老北京文明颜色的区域,除了尽人皆知的天桥和会馆文明外,它仍是北京报业的发祥地,其报业文明在中国的媒体展开史上占有着首要位置。      民国时期,宣南与上海的望平街(《申报》所在地)南北并峙,变成中国报业的基地,好像英国报业的老家伦敦舰队街通常。其时,前后共有500多家报刊散布在宣南的100多条胡同内,其间影响较大的是林白水办的《社会日报》和邵飘萍办的《京报》。今日散步在这片古旧的街区,逼仄的街巷两旁尽是矮小古旧的修建,很难感受到过往年代的文明气味,但这儿究竟有一些回忆是值得回味的。      小胡同里办出大报纸      魏染胡同在宣南的许多胡同中并不起眼,它北起南柳巷,南至骡马市大街中段。据民国年间出书的《北平地名志》称,其得名源自“明宦官魏忠贤曾在此巷寓居,魏被诛后,此巷叫魏阉胡同,今为避恶名,改为魏染胡同”。走到胡同中心,路东现出一栋坐东朝西的灰砖两层日式小楼,表面简练大方,在密密麻麻的平房群落中格外显眼,这即是京报馆的原址。      京报馆是由这栋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和一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构成。高楼面阔七间,修建面积876平方米,临街的正立面选用西洋古典式砖壁柱装修。二层有一圈女儿墙,楼顶还曾竖着一根旗杆。楼的一侧墙壁上原有“京报”两个凸字,现仅存一“京”字。大门西向,开于一层的正中,选用塔司干柱式门廊装修,楼门的上方是镌刻着三个已显斑斓的行楷大字“京报馆”的门额,落款是“振青题”,这是京报的创始人邵飘萍的手笔。邵飘萍,原名镜青,后改为振青,浙江东阳人,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
Copyright © 河南公证网 www.sdgzc.cn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