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一边的力量,看病难服务差导致患者怨声载道,医护人员也有自己的理由。
近年来,“伤医案”甚至“杀医案”时有发生,有些患者稍有不满就对医生拳脚相加,这部分人虽是极少数,但是对医生群体从业状况恶化和医患关系紧张负有极大责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陈仲伟遭受患者的严重伤害不幸离世,湖南省邵东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医生王俊被患者家属殴打致死,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广东省汕头市大峰医院医生集体被打伤……一系列针对医生群体的恶性案件,造成医务人员职业风险叠加、人人自危。据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有78%的受访医生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穿上白大褂。
伤医案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泛滥的暴戾之气。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在伤医事件的网络评价中,指责医生“自作自受”的言论也占有很大比重。明明亲人还在做手术,守在室外的人表达“关怀”的方式,竟然是一则“杀医声明”,何尝不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言由心生,尽管这则“杀医声明”并没有付诸行动,然而却会形成强大的负面效应。很多对医生施以暴力的人,跟平时的表现都大相径庭,其原因恐怕跟“杀医声明”式的暴戾之气和任意妄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遏制和规范个体行为,减少暴力伤医的发生,需要从源头入手。一方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意识到“破窗效应”之下,最终谁也无以幸免。没有了优秀的医生,没有了良好的医患关系,“病无所医”的恶性循环,注定会成为每个人的噩梦。另一方面则要强化法治威力,让法律成为医生群体的保护神,也成为社会秩序的控制阀。伤医和医闹高发,也折射出包括对医务人员进行人身威胁在内的违法成本偏低,追责力度不够,对医护人员保护不力的现实。唯有超越医务行业之限,从整个社会去看待问题,才能触及问题本质并正本清源。